原创熊丙奇:“强基计划”的亮点在于招生和培养改革紧密结合

时间:2020-01-16 08:29:10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四川省都江堰市

导读:本文是由四川省都江堰市网友投稿,经过成语歪解编辑发布关于"原创熊丙奇:“强基计划”的亮点在于招生和培养改革紧密结合"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熊丙奇:“强基计划”的亮点在于招生和培养改革紧密结合

教育部重磅文件:2020年起取消自主招生,推出强基计划

原创熊丙奇:“强基计划”的亮点在于招生和培养改革紧密结合

文 / 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1月15日,教育部公布《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也称“强基计划”),明确“自2020年起,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简称“强基计划”),原有高校自主招生方式不再使用。”

“原有高校自主方式不再使用”,指的是90所大学自主招生不再开展。与90所高校进行的自主招生相比,“强基计划”采取“统一高考+学校测试”方式招生,且把招生改革和培养改革结合在一起,更有利于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打破唯分数论,并推进大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90所大学的自主招生,从2003年开始试点起,历经学校单独笔试到组织联考再到联考取消,从高考前调整到高考后前举行的不断探索,但一直存在两个问题,让这一方式遭遇质疑。其一,考生获得自主招生资格,只是获得一定的降分录取优惠,这令学生、家长、社会功利对待自主招生,自主招生也存在一定乱象;其二,高校把自主招生作为“抢生源”的手段,而在完成“抢生源”之后,却没有针对性的培养改革,通过自主招生渠道招来的学生,还是采取和其他学生一样的方式培养。

“降分录取”、“招生和培养脱节”,这是和推进自主招生改革的初衷有所背离的。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负责人答记者提问时也提到,2003年教育部开展高校自主招生改革以来,在探索综合评价学生、破解招生“唯分数论”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近年来,自主招生也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包括招生学科过于宽泛、重点不集中、招生与培养衔接不够、个别高校考核评价不够科学规范、个别考生提供不真实的学科特长材料等,必须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着力加以解决。自主招生不但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更要促进大学培养一流人才。以此观察“强基计划”,就是按这一思路进行全新的顶层设计。

首先,“强基计划”是以高考成绩作为“门槛”,在统一高考成绩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校测,结合高考成绩和校测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录取。这一方式,已经在地方进行试点,浙江、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在新高考改革中,都推出综合素质评价录取,采取的就是对学生高考成绩、大学面试成绩、中学综合素质进行综合评价录取的方式。这种方式,以统一高考成绩,确保基本的公平,把统一高考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一方面标准,再引入招生学校评价,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正确方向。

其次,“强基计划”,不只是招生改革,更是培养改革。该计划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由有关高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及历史、哲学、古文字学等相关专业招生,而且,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采取小班化、导师制等方式,探索建立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这和之前的自主招生学校只关注招生、学生只关注录取不同,把招生、培养,以至学生的就业、职业发展一体化。

可以说,只有基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招生改革,才能起到“育人”导向作用。之前的“自主招生”,虽然名为“自主招生”,但由于是嫁接在统一高考录取之上,给学生“降分录取优惠”,这导向学校、家长,都想着怎样获得“降分”。这和高考加分政策诱发“加分造假”、“加分教育”一样,也诱发“弄虚作假”和“打造特长”等问题。而基于统一考试的学校综合评价录取,如果能成功实施,会有力推进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以及大学科学选材。

当然,36所学校实施“强基计划“招生改革,只是基于统一高考的综合评价录取改革的第一步。随着这36所高校改革的推进,更多的高校,包括此前进行自主招生,而这次没有纳入改革的54所高校也可实施这一招生方式。另外,未来,还可对“统一高考、对投档学生进行测试、结合高考成绩和校测成绩录取”的方式进行进一步改革,实行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方式,即在高考成绩公布后,由大学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者,可自主申请若干所大学,大学独立进行评价录取,一名学生可同时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录取专业、学校的教育质量、教育声誉选择大学,这会促进大学重视教育质量,以质量吸引学生,也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提高对大学、专业满意度。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gaozhongyingyu/27471.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