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硬性发表指标,博士培养回归学术本位

时间:2019-04-26 15:41:22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河南省汝州市

导读:本文是由河南省汝州市网友投稿,经过职业规划测试 霍兰德编辑发布关于"取消硬性发表指标,博士培养回归学术本位 "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取消硬性发表指标,博士培养回归学术本位

  日前,清华大学公布了新修订的《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提出“博士生在学期间学术创新成果达到所在学科要求,方可提出学位申请”,在学期间,学术论文不再作为获得学位的唯一依据。据校方介绍,新规旨在鼓励依据学位论文以及多元化的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学术水平,激励博士生开展原创性、前沿性、跨学科研究。另一方面,由各学科制定学术创新成果要求,不再设立学校层面的统一要求,尊重学科特点和差异。

清华的这一举动,算是对学术界长期呼声的一次实践。一直以来,博士生在读期间必须发表若干篇论文才能毕业的规定,遭到了许多质疑。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胡卫就建议,对“研究生发表论文才能毕业”进行合法性审查,规范研究生毕业考核程序等,让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回归于人才培养,而不仅是发表论文。的确,当发表论文变成一个硬性考核标准之后,攻读博士的过程可能会被扭曲,一方面是学生心态变化,另一方面导师的心态也会失衡。

毕竟,博士就读期间发表论文与博士生实际的学术能力和学术成果价值,并没有完全对应的关系。在实际情况中,一个博士生很可能拥有很强的发表论文能力,但在学术能力上却表现一般。而之所以会造成这种情况,就在于发表论文不仅仅关乎学术能力和论文质量,也与人脉资源、社交能力息息相关。然而,博士的培养应该以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为导向,社交能力不应扮演太重要的角色。

当然,博士期间不强制发表论文,不代表最后的博士论文不重要。作为攻读博士最核心的成果,博士论文承担了博士生接受考评最重要载体的功能。那些前沿、原创和跨学科的思考和研究,最终需要在博士论文中呈现出来,如此才能让答辩委员会的教授们信服。所以,新规传递的信号只是不强制要求每一个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不代表最终的博士论文不重要。

新规执行之后,学院和教授的学术权力得到了提升,这一点对于博士培养改革尤为重要。其中的逻辑如下:由于不设硬性发表论文的要求,所以导师的把关变得更为重要。事实上,导师的确应该成为最了解博士生学术能力和论文创新之处的人。这种了解不像看看学生发表了几篇论文那么简单直接,而是能够更加深入地去理解学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潜能。如此一来,学院和导师也就能够帮助学生调动更多、更合适的资源去为他的研究做服务。

取消硬性标准,导师必须对学生更加负责,一个导师带几十个博士生,对自己的博士生抄袭一无所知,类似这样的现象将会变少。清华的此番改革其实是加大了对博士生导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本身无异于种下了一颗珍惜学术荣誉的种子。从学生筛选到开题报告,再到论文答辩,导师都必须更加认真投入,给予学生更多的学术指导和研究资源。

从这个角度出发,清华博士培养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所谓的发三篇论文才能毕业这样的硬标准,对很多学生来说反而变成一种更容易操作的方式,而对于那些不擅长发表论文的学生,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所以,取消这一标准之后,可以让所有学生把精力放在最重要、最核心也是最持久的研究议题上来。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论文发表将成为科研的一个副产品,而不是目的。

此番改革对清华2019年之后入学的博士生来说,既是一项利好,更是一项挑战;对于博士生导师来说,挑战的意味更浓。学术研究从来都是充满挑战的,学术成果的鉴定标准调整,对于培养真正的学者非常必要。也因此,期待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能够探索出自己的博士培养方式,这个探索的过程,也是中国科研能力真正做强的过程。

作者:南都社论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keyan/1230.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