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权问题研究的力作-——读《民生权的逻辑体系、规范构造与实现进路》有感

时间:2025-04-10 13:33:57 来源:作者:匿名

导读:本文是由匿名网友投稿,经过编辑发布关于"民生权问题研究的力作-——读《民生权的逻辑体系、规范构造与实现进路》有感"的内容介绍。

平强调:“要促进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坚持中国人权发展道路,顺应人民对高品质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的权利需求,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民主法治、思想文化、公平正义、社会治理、环境保护等建设,全面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扶幼等各方面工作,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中全方位提升各项人权保障水平。”可以说,人权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价值追求,是推动世界各国法律不断发展、进化的内在动力。而民生是指人们的生存、生活、生计,表征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生命历程的维持与管理。可见,在法治范畴内,民生问题本质属于人权问题。

“民生”是一个地道的中国传统学术话语,代表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们生存、生活、生计的关注。而民生权的研究,一方面突破了西方“社会权”概念在事关人们生存、生活、生计层面内容上的狭窄与欠缺,另一方面则有利于借助民生权利这一权利束,实现对各个部门法上的民生权利规定的统辖,使其成为一个互为支持、内部整合、系统和谐的权利体系,并将权利的重心转向于对人们实际生存、生活、生计的关怀之上。可见,民生权是一个颇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是学界研究的热点、难点。

刘为勇教授撰写的新作《民生权的逻辑体系、规范构造与实现进路》,正是一篇走在学术前沿,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深入研究民生权相关问题的力作,该书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学界关注。

开辟人权法学研究的新视野。在人权法学研究过程中,多以“社会权”来消解“人权”概念抽象化带来的权利保障乏力结果。然而,以往学界总是将社会权研究的重点集中于单一的政府权利保障维度,并未全面涉及人的生活,生计问题。而这便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人权法学研究的新视野。首先,在概念选择方面,作者在考察了学界对于“社会权”概念的解读和“社会权”的学术史双重维度的基础上,选取“民生”二字,展现了文化自信,利于建构中国本土自主知识体系。其次,在“民生权”的精准定位方面,文章主张对民生权的研究要跳出社会权概念的窠臼,不能将民生权与社会权简单置换或等同,更加突出“人”这一权利主体。最后,在“民生权”的受益对象方面,过往研究多以“弱者”为民生权的受益对象,而作者主张民生权要面向所有的社会成员,同时个人、社会和政府要共同承担起保障民生权的责任。作者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严谨论述,让我们从民生权的角度对人权保障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对于民生权的论证上,文章采取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使得论证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一方面,在理论深度上,文章第二部分阐述了民生权理论缘起的逻辑基础,第三部分对民生权的规范构造进行了体系化的展开,这一系列详实细致的论证有效拓展了民生权的理论研究空间,丰富了民生权研究的理论成果,为学界研究民生权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实践广度上,文章第四部分深入探讨了民生权的具体权能,第五部分讨论了民生权有效实现的具体进路,有效廓清了民生权的外在表现,有助于在实践层面厘清民生权各主体的权利义务,真正将民生权落地落实。

文章紧扣现实和理论,提出了诸多具有学术创见理论观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例如,关于美好生活的人权理论研究,当前学界主要借鉴西方人权发展史中形成的幸福追求权,而作者结合新时代发展背景,强调概念研究不能只会“照着说”“跟着说”,必须重拾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民生权概念,对于构建中国本土的民生权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文章深入探讨了保障民生权有效实现的具体进路,并提出了诸如“采用基本国策与权利确认的手段,以渐进方式确认和保障民生权的进路有其合理性”“保障个人民生权的有效实现,需要政府、家庭、市场及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即要构建起政府、家庭、市场及社会联合互动的权利实现范式”等创新观点,值得学界学和借鉴。

当然,该文仍有一定的拓展与完善空间。该文主要结合我国的民生权研究实践来讨论民生权的逻辑体系,规范构造等问题,而对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研究缺乏相应的参考。然而,瑕不掩瑜。总体而言,该文既注重理论逻辑的阐述,也注重实现进路的研究,可作为学界研究民生权相关问题的重要参考,是一篇视野开阔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的力作。

(作者:黄水凤、程嘉辰,自由撰稿人)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shehuijiaoyu/56845.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推荐文章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