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发展素质教育时,美国却向应试教育靠拢?

时间:2019-10-24 14:27:57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安徽省亳州市

导读:本文是由安徽省亳州市网友投稿,经过记者节主持词编辑发布关于"当中国发展素质教育时,美国却向应试教育靠拢?"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当中国发展素质教育时, 美国却向应试教育靠拢?

本文来源:公众号“蓝橡树”

(ID: blue_oak)

当中国发展素质教育时,美国却向应试教育靠拢?

一说起美国的基础教育,人们就会想到“快乐教育”、“放羊教育”;一说起中国的基础教育,便联想到死记硬背。

实际上,这些刻板印象正在发生改变:中国如今正在迈向“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美国则在积极地向“应试”靠拢。

唯一不变的是,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进好学校的压力都非常大。毕竟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哪里都是稀缺的。

本文作者:曹定,拥有美国普渡大学教育学硕士,现任无锡市连元英禾双语学校校长助理。

........................................

近年中西融合的教育既得到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认同,也受到广大家长的极力追捧。

讲中西融合,前提是认清中西两者差异。

比方,就基础教育来讲,很多人都认为两国大相径庭,但具体有哪些显著差异?

美国的基础教育是否就是所谓的放羊式“快乐教育”,而中国是折磨学生的“应试教育”?中国的基础教育相比美国难度更大?

这些笼统的理解,粗线条的解释无法帮助我们看清中美两国基础教育差异的全貌。

美国教育家Nancy Pine撰写的《Educating Young Giants》(中文版:《中美基础教育大碰撞》)一书,为我们全面扫描了中美基础教育差异。

当中国发展素质教育时,美国却向应试教育靠拢?

Pine教授从上世纪80年代末来到中国,有着近30年的中美教育交流经验。她亲身感受过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对应试教育的批判和改革,同时也将同时期和近期美国中小学的改革趋势进行了对比。

这些丰富的经历和深刻的洞察把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清晰而生动地勾勒了出来。虽然她提到书中的论述是中性的,没有评价哪国的教育孰优孰劣,但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对中美两国未来基础教育的态度是——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这本书的内容,作者是按照教育学涉及的各方面来进行阐述的,我把这些内容,结合我自己的理解,拆解了这些差异,并按照指数从高到低来分享:

一、升学压力

中美差异指数:⭐️

你没看错,在考试和升学方面中美两国学生所承受的压力是相近的。

尽管两国高校的招生标准和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中国基本只依据高考考分,美国录取的标准和方式是多元和综合的,但两国学生(包括家长)为了挤进名牌大学,所承受的压力是相当的——尤其是高中最后两年。

中国学生所承受的压力自然不用赘述,而美国学生也是亚历山大,为了申请到理想的学校,不仅要备考全国性的标准化考试,还撰写多份个人申请文书,长期参加体现领导力等软技能的课外活动(远不止一项),寻找合适的推荐人等等。而且高中阶段的每学期成绩不能放松,因为高中整体学习情况是极为重要的申请资料。

当中国发展素质教育时,美国却向应试教育靠拢?

简单来说,中国学生是十年磨一剑,而美国学生是两三年内磨十把剑。在升学方面,中国家长承受的更多是精神压力,而希望孩子考好大学的美国家长,从孩子上小学开始就要面对沉重的经济压力——因为美国的大学学费相对价格比中国要高很多。

清华大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世界排名近似,清华一年学费5000元,而伯克利本地学生就要1.6万美元一年,外地美国学生要4万多;按最低工资计算,清华学费是北京最低月工资的2.5倍,而伯克利是加州最低工资的6.1倍。

关于升学本身的差异值,得补充的是,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历史性地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对于高校招生的改革指导意见充分印证了两国在此方面的差异正逐步减小。

二、课堂气氛

差异指数:⭐️⭐️

根据Pine教授的多个案例描述,我把美国中小学的课堂气氛特点概况为:1. 平等交流;2. 关注个体;3. 宽松自由。

在美国的中小学课堂,大多数老师不会绝对性“控制”课堂上所有的交流,很多时候问题是由老师引导学生提出,并由学生来回答,老师会把学生的多个答案写在黑板上,再总结和归类,帮助学生进一步思考,而且很多时候问题和结论是开放性的,并没有归结到一个“标准答案”。

当中国发展素质教育时,美国却向应试教育靠拢?

在关注个体方面,老师会尽量让每位同学都发言,甚至还会在课上关心学生的个人健康问题。美国课堂上老师独白地讲述不会占很大比例,更多的是师生问答,学生之间的问答以及学生小组之间的讨论,只要不是严重干扰课堂的说话,美国课堂上对于小声说话的容忍度还是较高的。

在中国的课堂上,近年来也在逐渐从照本宣科向更多的互动交流转变,老师也会留意没有发言的同学,甚至还出现了十几年前没有的小组讨论(尽管很多时候是浮于表面)。但中国课堂还是以严肃、正式为绝对主流

一般情况下,学生主动提问以及小声交流(甚至和讲述话题有关的内容)都是不鼓励的,甚至反对。在课堂上,老师会直截了当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并批评,例如直接说:“你回答得不完整,而且你讲话的声音太低了!”作者Pine说,这样的课堂评论在美国老师听起来会很不舒服。

当中国发展素质教育时,美国却向应试教育靠拢?

在课堂气氛方面,中美两国有一定差异,但谈不上大相径庭。

我想补充的是,中国的课堂气氛的确会让学生感到紧张、回答问题有心理压力,缺少对学生的平等交流,但节奏很紧凑,很少有“浪费”的时间;

而美国课堂上体现出来的平等对话会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并以放松的心态来学习,但较为松散的教学节奏,不一定完全有利学习效率的提升,学生跑题跑偏的可能比中国课堂要大得多。除非教学目标与策略得当,学生主动而积极地投入讨论,否则自由对话很可能沦为闲聊。

三、教师作用

差异指数:⭐️⭐️⭐️

美国教育界有一句经典名言来形容老师不应有和应有的作用:sage on the stage or guide on the side. 我把它翻译为:做讲坛上的圣者还是学生旁的导师。

Pine教授观察,在课堂教学方面,中国老师的作用是详细地向学生解读,生动地向学生示范,严格地检查学生是否掌握(更多情况是记住)了正确答案。而在美国教学中,老师的核心作用是引导与启发,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联系实际地反思和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所以,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能够在美国课堂实际应用起来,通过问答交流来提升学生理解的深度和自我表达的能力。

相比美国教师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且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感受,国内老师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学生应对各类题型和考试方面,即使告诉学生学习是为了长远的将来能更好地生活和工作,但实质上还是把学习看做一种功利而短期的工具,而不是内在的兴趣(intrinsic interest)来发展。

教师的权威在国内学校是不可以质疑的,永远是圣贤(sage),不管ta在讲台上还是走到学生中间,而美国的老师有时候会装作不知道某个问题该如何解答,甚至真的被学生难倒,但一点也不会尴尬,反而成为一次鼓励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好机会。而实际上,很多现实问题的确没有“标准答案”,很多都是开放性的问题和利弊均等的解决方案。

当中国发展素质教育时,美国却向应试教育靠拢?

而近年来,随着美国政府加大对标准化考试的推行力度,以此保证各州的教育质量,作者Pine看到很多美国学校开始学习中国的应试教育,中小学是重灾区,为了腾出更多时间“刷题”,很多学校开始逐渐减少那些综合素质类课程,甚至还是进行周考,月考来评估学校。美国作者和作者的中国朋友都惊讶地见证了这一讽刺的变化。正式因为这一点,中美教师的作用差异也在缩小。

四、教学安排

差异指数:⭐️⭐️⭐️⭐️

在教学安排、课程时长、作息安排、班级管理等方面,美国中小学的安排会让很多读者会大跌眼镜,甚至是国内的教师也会大呼:还有这样的操作!

国内的中小学教学安排从早读开始,上午3-4节课,下午3-4节课,每节课40-45分钟,有小课间和大课间休息……现在的教学安排基本和30年前没有太大区别。

但是美国的小学、初中是这样安排上课的——每节课40-60分钟不等(也就是这一点还类似),每节课之间很少休息,有的学校根本没有课间休息。问题来了?小朋友尿急怎么办?有需要就自己直接去。

美国的课堂上学生是可以自由走动的!而且很多情况下是这样的场景:一个班级30人左右(班级规模和国内一些小班制的民办学校类似),七八个学生围着老师听,七八个学生组成临时小组做实验或讨论问题,七八个学生自己做作业。听着是不是美国的所有课都像是国内的自由活动课?

当中国发展素质教育时,美国却向应试教育靠拢?

还有让你惊讶的事:美国小学老师是一个人教一个班的几乎所有科目(只有经费好的学校会有专门的体育、艺术和外语教师)没看错:在美国小学,没有说我是数学老师,我是语文老师这个概念。

至于班主任,美国的中小学是没有的,虽然有一位学生导师(homeroom teacher)来负责学生考勤、记录成绩、沟通家长、建立班级制度等工作,但这位导师通常是不负责教学的。

五、教师发展

差异指数:⭐️⭐️⭐️⭐️⭐️

差异最大的我认为是两国教师职业的发展环境。作者Pine写道,中国教师的职业技能发展完全依靠在集体中培养。从众多的师范中专、高校开始,到新教师入职学校后的实习,再到每所学校标配的学科教研组,级部等,再到各地教育局标配的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同行听课学习以及赛课等,每一位年轻教师成长为一位经验丰富的“成熟型”教师,都要在这些集体的熔炉中历练成长。

当中国发展素质教育时,美国却向应试教育靠拢?

而美国教师职业发展没有这样的集体培养环境。在美国,中小学的老师都是靠自己的摸索来提升教学水平,校内相互合作教学和校外听课学习是很少有的,即使有,也是完全出于教师之间的自愿,而且都在下班后和周末进行。除非学校或学区有专项的经费投入,才会支持这样的师训项目。

这当然也和美国小学、初中阶段都是全科老师有关,不存在全校语文老师是一个大集体的概念。让美国老师们羡慕的是,中国的学科老师(尤其是非主科)每天课时最少只有2节,最多也不过4节,而美国老师是从第一节上到最后一节!

所以,美国老师们也没有像中国那样的教师共用大办公室,他们都是在自己的教室上课、批改作业。

总结:中美应相互借鉴

中美基础教育的差异不胜枚举,例如教育培养目标,教材安排,有些差异必将长期存在,而有些差异却在不断缩小——中国目前正在积极摒弃“应试教育”的弊端,迈向“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而美国在积极地向“应试”靠拢,希望在全国范围推动各类标准化考试来确保全国的教育质量。

其实,差异比较的目的是取长补短,相互学习,而不是否定某一国的基础教育。正如Pine教授所说,“教育改革无法忽视每个国家的传统与文化。”

当中国发展素质教育时,美国却向应试教育靠拢?

把美国的教学安排照搬在中国学校,或把中国的集体备课立刻套用在美国教师身上,很可能产生“过敏”反应。而从长期来看,中美两国的确存在不少可相互借鉴之处。

在教师集体学习和职业培训方面,中国是值得美国深入研究的范本;而在鼓励想象力、培养创造能力以及在现实生活的应用能力方面,美国是中国的学习好榜样。

目前,中美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交流已经非常密切,今后随着两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交流日益频繁,相信两国的中小学教育会更好地汲取对方的优势,创造面向未来且适合本国国情的教育环境。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蓝橡树(id:blue_oak),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65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平台,传播教育正能量。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如有侵权 请联系我们删除

可以获得QS排名前100的大学雅思成绩要求

留学备考遇到困难?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xiaoxue/17818.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