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很多父母的教育就只剩下了打?

时间:2019-05-02 04:24:12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山东省烟台市

导读:本文是由山东省烟台市网友投稿,经过松田道雄 育儿百科 pdf编辑发布关于"原创 为什么很多父母的教育就只剩下了打? "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为什么很多父母的教育就只剩下了打?

原创
            为什么很多父母的教育就只剩下了打?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嗯,我也是第一次知道。

在二十年前的时候,我自己还是个孩子,经常犯错误,也经常挨“竹笋炒肉”等酷刑,撕心裂肺的哭喊声会吸引街坊四邻来看热闹,随后父母就会给街坊四痛诉“革命家史”,把我所犯的错误一一列举,这时候原本劝和的街坊四邻就会转换阵营,从同情我的这边转到支持父母的那边,除了万年不变的“该打,活该!”之外,还会补一句“不打不成器!”

二十年后,虽然我还没有孩子,不过我发小们的孩子有些都已经能打酱油了,逢年过节去做客,碰到孩子不听话,已为人父母的发小们似乎是天然传承了父辈们教育孩子的优良传统:打!

有时候小侄子小侄女们眼泪汪汪的跑到我身后抱着我的腿,仰着头可怜巴巴地看着我,我也会拦一下,不过发小似乎是童年记忆良好,重复着父辈的故事:“不打不成器啊!”

打这种教育模式还有传承性质?

虽然我还没有孩子,不过我觉得我有了孩子之后不会用打的方式来教育他/她,因为我至今对小时候犯错被打后的心理状态记忆犹新。

当家长、老师靠着打来教育孩子的时候,他们的想法是打了,孩子知道疼了,就记住所犯的错误了,下次就不会再犯了。

可是,事实真是这样吗?

我作为一位还记得挨打状态下思维的曾经的小孩,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各位,根本不是这样。

我小时候再挨打的时候,父母、老师会不断的重复我犯的错误:“让你砸玻璃,让你打架,让你玩火,让你乱涂乱画……看你下次还敢不敢了……”

父母和老师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我的心理活动根本不是考虑这些,除了撕心裂肺地哭喊,等到打完了,冷静下来,我的想法是,真倒霉,居然被发现了,下次一定要做得隐蔽点,可不能再被发现了,要不还得挨打。

我这种思维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反映,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将这种行为做了归纳总结: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 ,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

这种行为不是因为年龄小没有认知能力而造成的,等到了成年阶段,这种现象依然存在,我有位读者,前几天和我沟通,她男朋友注册了微博小号,偷偷关注前女友,还和前女友各种互动,在微博天天给前女友发好玩的段子笑话,然后被我这位读者抓包了,别问怎么抓到的,她说了半天我也没听懂,大致意思就是通过微博关注找到了粉丝量很少的一个号,又通过什么共同关注还是什么,顺藤摸瓜过去的,女人在这种时候,智商仅次于爱因斯坦和福尔摩斯。

然后就和她男朋友摊牌发火了,她男友本身就不占理,当即就怂了,发了一堆信息,大意表达就是他错了,下次再也不敢了之类的。

读者是问我要不要原谅他,我就问读者你是想和他继续过下去吗,读者的答案是肯定的,那我就建议她给个台阶,趁机惩罚一下,让他表表衷心。

读者接受了我的建议,现在应该和好了。

其实,男人就是狗狗,虽然很忠心,但是在院子里关久了,总是想往外蹿,如果你真给他撒出去,他还真不跟别人跑,玩会还是会回家的。不过虽然这位读者她男朋友被抓包后各种表忠心,各种承认错误,你们觉得他心里怎么想的:

1.唉,是我的错,我要好好对我老婆

2.唉,真倒霉呀,怎么被发现了呢,下次要小心点

你们觉得会是哪一种?

嗯,我的答案和你想的一样。

其实,惩罚是最没有用的方式,因为生意上的原因,我接触的都是40岁左右的中产以上人群,和他们呆一起久了,发现一个不一样的点,那就是他们很少体罚孩子。

他们也惩罚孩子,但是极少体罚,倒不是素质的原因,我有一定比例的合作伙伴是暴发户型的,也很少体罚孩子,归根结底,我发现是富裕程度的差异。

什么意思呢?

这些土豪或者中产及以上家庭在惩罚犯错误的孩子的时候,可选择的惩罚方式五花八门,比如削减零花钱、停掉手机卡、禁止使用一切电子娱乐器材、取消出行旅游计划等等,而对于本身就没有零花钱、手机卡、PSP、手机等电子娱乐器材的孩子,家长是没法使用这些招数的,那怎么办呢?只能打了呀。

就像是咱们对待不同阶层的犯罪处理方式不同一样,同样是偷税漏税,有人是要判刑几年到十几年,而有人只需要缴纳8亿的罚款即可,为啥,有人能出得起而有人出不起啊,这不是现代的发明,古代就有以钱赎罪的制度,不论是哪种级别的犯罪,只要出的钱足够有诚意,都能抵罪,但是对于穷人那就不行了,不论怎么样,穷人都拿不出钱啊,那就只能不断地发明各种折磨人的刑罚方式,让你们不敢犯罪。

富裕程度真的会决定人的思考和处理事情的方式,比如前段时间迈巴赫撞上劳斯莱斯后,双方车主下车握手,互换名片就各自离去了,而在路边如果是一辆五菱荣光撞了金杯,那是大概率会起口角、肢体冲突,甚至是发展到打电话摇人的地步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就是因为对于富人来讲,迈巴赫也好、劳斯莱斯也好,只是代步工具,而且都有保险,撞车是个缘分,相互认识一下,兴趣还会有生意上的合作,而对于低端车来讲,一来这车可能是他全部的身家,二来这车可能是他谋生的工具,除去家里的房子,就剩这辆车值钱了,除去这条命再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了,那不拼命咋整?

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下,是否可以从引导的角度,多运用一些其他的方式,不要一味地靠打。

当然这种软性的谈条件的引导方式也不是时时都奏效的,等到这些软性条件都失效的时候,可能孩子会挨次大的……

但是我个人还是建议多采用这种谈条件的软性谈判制度,因为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天性,孩子会自己衡量得失,你告诉他再乱涂乱画还打你,他可能会想打就打呗,但是如果你告诉他再乱涂乱画五一出行旅游计划取消,把你送到爷爷奶奶那,我和你妈自己去玩,他就慌了,要开始衡量,是否要取消乱涂乱画的计划了,为了五一出游,忍了。

此外,就是给家长一些建议,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就事论事,千万别情绪化,因为很多家长工作压力也大,在外面受了一天气,回到家看到孩子犯错误,很可能借题发挥,把自己的烦恼一起发挥出来了,情形大概率是这样的:

父母:你知道错哪了吗?

孩子:知道了。

父母打一顿:你还知道错了呀!

父母:你知道错哪了吗?

孩子:不知道。

父母又打一顿:你居然还不知道错哪了?!

父母:你知道错哪了吗?

有了前两次教训,孩子沉默,不敢说话了。

父母又打一顿:你还敢不说话了,是有意见吗?

这就是典型的下雨天打孩子,闲着也是闲着,带着情绪的发泄式教育。

还有就是,就算你要打,也要先给孩子上上课,告诉他为什么会被打,要不就和打哈士奇似的,哈士奇一拆家就挨打,也不懂你为啥打它,你以为打了它它就不敢再拆家了,其实呢,它可能认为你嫌它拆的慢呢,下次要继续努力了,所以,教育孩子也是要让孩子挨打挨个明白。

最后,我知道读者中还有一部分小朋友,目前还处在初中阶段,整天被父母各种理由教育,对于此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

刘邦起义的时候有一位曾经的死对头投靠了他,叫做雍齿,是刘邦所有追随他的好友当中最坑他的一个,甚至都不知道该不该用朋友来称呼他和雍齿之间的关系。刘邦和他是沛县的老乡,有句戏谑之言说:“老乡见老乡,背后放冷枪。”雍齿完美诠释了这个俗语的深层含义。

心高气傲,脾气又不怎么好的雍齿,做事比樊哙还鲁莽冲动,有的时候连樊哙本人也看不下去。

雍齿是个看情况不对就叛变的人,几经反复,但是在鸿门宴的时候放走了刘邦,也算是对刘邦有恩。

后来刘邦成为皇帝,大封自己比较喜欢的人和一些同姓的亲友,此时,有一些人开始窃窃私语了,在私底下表现出自己的不满。

刘邦就问张良,这些人都说啥呢,张良就说,这些人在讨论谋反呢。刘邦就懂了,对分封这件事很头疼,不知道如何是好,这时候张良给刘邦出了一个主意,张良问刘邦自己最讨厌的人是谁,刘邦如实回答此生最恨的就是雍齿了,张良劝刘邦要先封雍齿,以示群臣。刘邦不解,张良又解释到:你想你连天底下,最厌恨的雍齿都重赏了,其他人的心里肯定也是大有期待的,相当于给众人吃了颗定心丸,当众人都对自己的封赏无比期待又满意。

刘邦觉得很在理,虽然很郁闷,但是还是立刻封雍齿为什邡侯。

时不时看了半天,还是没明白要说啥?

我是想说,兄弟,人生有各种不如意,就算是当了皇帝,也能被雍齿这样的人弄得很郁闷,但不仅不能处罚他,还得封赏他,相比之下,你在家里挨点揍又怎么了?

认了吧,挺挺就过来了。

再回到开头,我在写下“二十年前”这四个字的时候,心里咯噔一下,时间真的过得太快了,距离我最后一次挨打都过去二十多年了……

明天就是五一了,提前预祝大家节日快乐。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yuer/1639.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