俩娃爸爸的真实陪伴手记,一份疫情下的不焦虑指南

时间:2020-03-07 04:24:15 来源:搜狐教育-搜狐作者:黑龙江省阿城市

导读:本文是由黑龙江省阿城市网友投稿,经过环抱的近义词编辑发布关于"俩娃爸爸的真实陪伴手记,一份疫情下的不焦虑指南"的内容介绍。

原标题:俩娃爸爸的真实陪伴手记, 一份疫情下的不焦虑指南

俩娃爸爸的真实陪伴手记,一份疫情下的不焦虑指南

在此次疫情下,数以亿计的家庭,亲子两代人或三代人,被紧紧压缩在同一屋檐下。这种极端模式下的人生体验并不会常常重复,这些日子,将是父母和孩子一生中最紧密、最纯粹的一段共同生活,是一次充分验证“家庭教育非凡能量”的机会。

本文是一位爸爸写的特殊时期下的“家庭亲子教育”手记,分享给正处焦虑中的父母,看完后也许会感到松了一口气......

作者:李骏翼;本文来源:公众号“骏翼工作室”(ID: junyi-edu)。 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年二十八下午,女儿忽然在房间里嗷嗷嗷喊肚子疼,便急忙赶去抚慰。见她蜷曲在床角,痛苦的表情半埋在被子里,只有眼角里渗露出的一丝狡黠余光,给我传递着关键的病情信息。她显然明白,在这个特殊时期,装咳嗽和头疼很容易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女儿正读小学二年级,学校布置的假期作业并不多。取消了家庭出游计划,时间更是富余,便约定好了在年前就把作业做完。到了二十八这天,其实作业已快做完,可由于见不得她爸我还在客厅里嗑着瓜子刷屏“庆余年”,便上演了上头一幕。

因为疫情,每个家庭都被紧紧约束在一起,缺乏腾挪调节的空间。 而亲子教育,是这段封闭空间、封闭关系经历中最有效的情感锚点,可以畅快呼吸,能够带来愉悦。

俩娃爸爸的真实陪伴手记,一份疫情下的不焦虑指南

作者大女儿 /作者供图

选择合适的话题与孩子探讨

评估了疫情的基本面,更评估了自己家庭的状态,借用“控制圈-影响圈-关注圈”的模型,便有了“在家里尽量减少讨论疫情”的思考。只要家庭没有疫情发生,疫情就属于关注圈范畴,家庭事务与孩子教育等则属于控制圈和影响圈,纠结混杂,多害无益。

家里的每个人都关注疫情发展,媒体资讯层层叠叠,爷爷奶奶、妻子和我,信息渠道不同,理解方式有别,感受程度各异。讨论聊天、互通信息,收益有多少?如果产生观点不一致而争辩,损失有多大?

特殊时期,家庭氛围不小心陷入深度尴尬,连个下台阶的机会都不好找,往年还能变换场景、走亲访友、串门喝酒,如今这些方法都不合时宜了。

对社会而言,信息透明或许可以减少一些恐慌;在家庭中,避而不谈才能减少矛盾。我作为家庭三代人的“关系交汇点”,更要把持住,尤其不能主动开启这样的话题。

但疫情是基础背景,再怎么减少讨论,也无法回避。大女儿已经到可以理解宏观社会现象的年龄,如何定位“疫情”在家庭教育的角色,也变得关键起来。若干年后,这段特殊经历,在孩子的智识与情感中留下什么样印记,才是“教育”的思考原点。

“双黄连听说过么?”,我问女儿。

“好像是种治感冒的药,我还喝过”,女儿记忆还不错。

“如果爸爸说这种口服液能治好新型肺炎么,你信么?”

“不太可能吧”,她回答很直接,我紧跟着让她解释为什么不太可能。

“如果这么简单,就不会搞得这么紧张了”,她回应。

“这可是爸爸跟你讲的哦?” 我再次强调了下。

“那也得有证据吧,你说说是怎么治好的?” 没成想,她还把球踢给了我。

看她对这个话题饶有兴趣,便左一句右一句延展了很多,涉及到证明方法、药物研发、媒体宣传等,虽然都非常浅显,却也聊得相当热乎。

“那如果你在媒体上看到这个消息,会去传播并马上去买么?” 我就抛出了最初想聊的这个重要问题。

“当然不会啦”,她坚定地回答,“老爸,我们在学校学过《弟子规》中就说’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我很诧异,她竟然这样引用来表达自己的判断。

验证了她的理解,我有些释然,“就算你现在想去买,也恐怕抢不到咯”,没想到当我说完这句话,她的眼神中又多了些迷惑。我蹲下身,双手扶着她的肩膀,用稍微严肃的语气,“遇到复杂问题,如果有人给你一个极其简单的答案,一定要谨慎……”

是的,翻来覆去聊了十多分钟,就是为了这一个词——“复杂”

“复杂”是这个假期我为女儿选择的家庭教育核心词。万众关心的疫情是“复杂”的,关联着无数社会课题。敢于面对“复杂”,是孩子成长中至关重要的挑战。

此外,可选择的家庭教育切入点还有很多,我们也聊了不少,比如口罩怎么工作、病毒的生物特征、疫情如何影响价格波动等。媒体提供了很多素材和话题储备,不急不慢,任意延展,没有正确答案,只要聊得下去就好……女儿也能教我不少,比如正确的“洗手七步法”,这是她在学校的学习成果。

春节假期,本就是家庭交流的好时机,虽然疫情肆虐,但真正陷入疫情困扰与痛苦的家庭其实非常有限,不过万一。因为对疫情过度关注,而忽视了家庭关系的建设,尤其是对孩子的教育,或许就有遗憾了……

创造体验式的家庭教育

既然不能出门,就要在家中开展各种娱乐活动,这让我很为难,甚至四处搜索寻找经验秘籍。可最终发现两个女儿自己就很能折腾,而我需要做的无非是“放下”二字,放下手机,放下身段,跟孩子一起玩儿:拼乐高、捉迷藏、做饼干、板凳小车、表演故事小剧场……

只要给孩子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创意就会层出不穷,时不时搞些对抗比赛、挑战极限,创造家庭新记录,过程相当刺激,玩得也非常投入,

此外,还可以通过影视剧来消磨时间。女儿选择看动画片,我则倾向于电影和纪录片,女儿偶尔也会凑过来一起看,甚至还挺期待,目前已经看过了《中国机长》《萨利机长》《冰峰168小时》《超体侠》等10多部。

女儿常常问我:这些是真的么?

这显然是好问题,没有简单回答是否,而是跟她聊聊其中哪些可能真实、哪些或有虚构,更重要的是时不时涉及如何面对内心、模拟思考困境等等,让内容中蕴含的精神能量更好的发挥效用。

女儿很喜欢科幻,科幻给她带来了很多知识和思考,也成了我们可以平等交流的共同话题,其中《地球重启》就是一个有趣的场景,故事从一场超越肺炎疫情数万倍的人类灾难开始……

参与玩耍和选择内容都很重要,但在家庭教育中,我的首要责任是创造大量和孩子的交流契机。根据情景提出问题,不求甚解,但求有趣,让交流活跃远比内容重要,兴致高昂时,微加一点教育的味道就够了。

这些体验式的家庭教育,本就是效能较低的方式,太刻意追求成果,表现刻板,弄出不愉快,反而得不偿失。

教育场景无处不在

在家里,纯粹的”教学“很少,但大量的生活场景与交流过程中都蕴含教育,共同生活的每一天,家庭教育现象都在无形中随时发生。

大女儿8岁,二女儿2岁,都在飞快成长。老二虽然还小,但与她说话、拥抱、玩耍都是需求。同时兼顾两个娃不同的成长需求,确实需要花不少心思。

其中最大的想法,就是如何激发两个孩子之间发生的“教育互动”?

其实,即使什么都不做,姐妹间也互动频繁,妹妹就像姐姐的小跟屁虫,时而亲亲密密,时而吵吵闹闹。如果要做点什么,那就是促进让这样的教育互动,数量更多些、品质更好些。

“姐姐就要做妹妹的榜样”,这是常规逻辑,似乎很正面,其实压力很大,偶尔脱口而出,就立刻感觉不对。

假期伊始,选择了另一种逻辑,反而轻松很多。把妹妹的部分成长表现归功于姐姐,于是乎,在二女儿教养这件事上,全家人地位平等,大女儿在其中的角色尤其受重视,得到的嘉许也最为丰富。如此效能加倍,姐姐甚至常常主动请缨,声明搞定妹妹非她莫属,比如吃饭和哭闹时。

让孩子之间发生教育互动,并不是为了降低家长责任或节约精力,这本就是家庭教育最原初而有效的形式,只是现代社会家庭少子化趋势,弱化了这方面的价值比例。

即使有了这些思考和准备,姐妹俩之间依然有很多磕磕碰碰,遇到矛盾,两个人呜哇乱叫,各自找家长当靠山。其实哪里有什么是非对错,“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也并不好用,大部分时候,简单隔离、各自安抚、倾听表达、转移情景之后,就没事了。若不是情节严重或常常重复,并不需要什么对孩子批评说教。

不完美才是最佳状态,相互促进,健康成长自然发生。

俩娃爸爸的真实陪伴手记,一份疫情下的不焦虑指南

作者两个女儿 /作者供图

年味消退得很快,到了初二,我就提议大女儿可以列个计划表,让生活中多些自律。她当然不大乐意,连续三天的旁敲侧击和小小鼓励,她才愿意试试看。其中一个情绪拐点,是给她讲了一个我小时候的糗事,让她乐了半天,“初中的一个暑假,爸爸做了一个非常牛的计划,但最终只完成了其中一项,就是写一个计划”。

这样一个简单的笑话,让她感觉压力顿消,毕竟在做计划并实施这件事上,她显然可以轻松打败她的爸爸。

至于计划做什么,着实不重要,怎么写计划,我也没有管,她有求助意愿的时候,才顺势稍微讲几句。学校给出过一些寒假指导,她沿着这样的思路,计划中兼顾了各个学科、运动和家务等方面。

刚开始,由于高估了自己,很多任务没有实现,经过三四天的调整才渐渐有点靠谱,还出现过我说服她降低目标的情况,相当有趣。

学科项目基本都安排在30分钟以内,阅读稍微长些,因为她本就比较喜欢。而其中,长达3个多小时的“陪妹妹玩”,是整个计划中最重心的组成。她的眼神里,既有自主玩耍的快乐,也有肩负责任的坚定。她还担心我反对,怎么可能,心里乐还不够呢!但我没告诉她这是计划中最高价值的部分,我打算假期结束时再跟她分享我的这些感受。

虚惊 一场,也有收获

大年初五,二女儿出现咳嗽、发烧症状,还在不断加重。由于报道中已有儿童的确诊病例,紧张情绪扑面而来。家中每个人都感到不安,回忆着各种可能:

曾偶尔外出购物;为了透透气,曾经有两天由我提议,全家去过公园,虽然北京的公园空荡荡,但总还是能碰到几个人;由于疫情潜伏期最长可达两周,甚至开始回忆假期前的行动轨迹,更感复杂。

有提议先观察,有提议去医院,而想到在医院也能出现交叉感染的风险,更加左右为难。初始自己也不淡定,但还是很快平静下来。

“概率”和“节奏”,是我的两个思考重心。首先是“概率”,北京疫情并不严重,也没有任何明确接触史,即使确有感染,家中最小的二女儿最先出现症状也是低概率事件;然后是“节奏”,普通感冒一般到第三、第四天后就会渐渐自愈,关键判断点就在第四天。因此确定了“先在家观察并基本用药,根据情况再决定是否去医院,家人重视身体观察”的基本方案。

家人们并没有明确赞同或反对,只是见我比较坚持,就暂时妥协着。女儿痛苦的咳嗽、撕心裂肺的哭、发烧到39度多萎靡不振,又要求跟爷爷奶奶睡,也把老人折腾不轻。奶奶和妻子偶尔问我要不要去医院检查,虽然若无其事地说“不用”,其实内心也在焦虑等待……

夜深人静时,我还在想,这个方案可谓是理性决策,然而,若运气不好真是被感染了,必然面临各种深深的指责。决策的优劣,与结果的对错,只有在重复博弈中才有规律可循,每个人面临这样的单次选择,必然受制于运气和无奈。

既然选择了暂时不去触碰紧张的医疗资源,也就选择了承担风险。

第三天深夜,起来四次,悄悄去抚摸女儿的额头。睡前服用过退烧药,凌晨药效已过,但发烧迹象并不明显,这颗悬着的心才渐渐放下。虚惊一场,着实幸运,症状消退还会延续几天,其他家人也未出现不适。

或许,这场在疫情期“生病”的过程,并不属于典型的“家庭教育”。但本质上,只有在这样的真实经历中,家庭里的关系情感、行为习惯、理念决策等,才能得到有效的交互磨合。

或许,这样的过程体验,会让积极照顾妹妹的大女儿,面对未来的人生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少一丝恐慌焦虑,多一丝爱和冷静。

在家庭教育中成天围绕学科成绩转的话,和学校教育就没有了差异;而让家庭教育融合进家庭关系建设之中,此中或有真谛。

俩娃爸爸的真实陪伴手记,一份疫情下的不焦虑指南

作者两个女儿/作者供图

几周的假期延长,

根本算不了什么

肺炎疫情,对大量行业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只有少数行业似乎成为受益者,“在线教育”就是其中之一。很多机构摩拳擦掌,纷纷推出各类低价或免费的线上课程,希望借势获得跨越式生长。“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忽然有了一个非对称竞争阶段,吊打还不能还手,确实会带来一些市场格局的变数,也会影响到家庭教育近期的选择。

宏观而言,长达两个月的暑假都过了,这一个月的假期延长,还算不了什么,只是不太适应而已,重心是调节压抑的感受。事实上,这几周的延长,对孩子未来学业程度的实质影响,非常短暂。

家庭教育的内涵很丰富,绝非单指辅导孩子功课。俗话说“福祸相依”,疫情虽万恶,但对家庭教育而言,却是个特殊的机会——而在这个特殊时期,父母与孩子紧紧绑定在一起,没有外界干扰,恰恰就是一场试验,是一次充分验证“家庭教育非凡能量”的机会。

父母不太可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刻意当”老师”很容易搞得鸡飞狗跳;家庭教育也无法直接决定孩子的未来,成长是高度复杂的过程,父母把握机会施加一些积极影响力,才是更加务实的表达。

作者:李骏翼,两个孩子的父亲、教育研究者、曾任世界500强高管。

意犹未尽

........................................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www.gaoduanedu.cn/jiangzhangbang/32242.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高端教育】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高端教育】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联系我们

服务热线 :027-51118219

业务 QQ :1440174575

投稿邮箱 :1440174575@qq.com